伴隨云南文旅地產的考察,我第二次來到了騰沖。兩次來到這個西南邊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安寧祥和,這里有環(huán)境的安寧,更有人民的安寧。
第二次來到騰沖,因為航班的關系,我有了短暫的半下午時間。在和客棧老板的聊天中,我一直想知道本地人心目中的騰沖是什么樣子?老板和我聊了很多,有溫和,有謙遜,還有一個詞,剛烈,寧折不彎的剛烈。
提到這個詞,我很詫異。老板說,你去一個地方看看就能明白“剛烈”的意義及根源,這個地方就是國殤墓園。
于是,我去了。參觀祭拜了1個小時,悲慟了1個晚上。
1
那段歷史和那些英靈從未離去,只是偶爾我們會淡淡忘記。
國殤墓園是為了紀念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攻克騰沖戰(zhàn)斗中陣亡將士而建的墓園,目前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戰(zhàn)時期正面戰(zhàn)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
說到滇西抗戰(zhàn)和中國遠征軍,我們并不陌生。這得益于近幾年各種抗日劇的涌現和普及,從《我的團長我的團》一直到《中國遠征軍》,無數次的將我們的目標牽引聚焦到騰沖這個滇西邊城。
一開始我很好奇,為何騰沖這個西南的邊陲小城為何成為日軍和國軍的廝殺地,直到我看到了當年的戰(zhàn)爭格局圖——
七七事變以后,日軍快速占領了我國北方的京津地區(qū),南方的廣東、上海等華東和華南地區(qū),中國沿海的所有港口全部落入日軍之手。滇緬公路和滇越鐵路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僅有兩個運輸通道。
伴隨日軍進占越南,從臘戌到昆明的滇緬公路就成為了中國戰(zhàn)略物資運輸的唯一通道。
日軍為了徹底打斷中國對外交通線,從東南亞地區(qū)抄后路進攻緬甸,意圖以緬甸為跳板,進攻云南,直抵陪都重慶。
1942年2月,中國政府應駐緬英軍共同抗戰(zhàn)的邀請,同時為了阻止日軍打斷交通線的意圖,組織中國遠征軍第一次揮戈入緬,10萬中國軍人入緬作戰(zhàn)。
1942年5月,第一次遠征緬甸失敗。10萬遠征軍緬北大潰敗,日軍從緬甸仰光一路追擊到怒江西岸,中國守軍炸毀位于怒江的惠通橋,方才將日軍隔離在怒江西岸,怒江成為中國西南的最后一道防線,因為有怒江的存在,日軍才不至于一路占領昆明,直指重慶。
占領了緬甸的日軍在未遭受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沿滇緬公路長驅直入,直逼騰沖,負守土之責的行政監(jiān)督龍繩武借口公務掠財而去,騰沖縣長邱天培緊隨其后,棄幾萬騰沖百姓于不顧,乘夜?jié)撎印?月10日,在騰沖百姓群龍無首,拖家?guī)Э诘某冯x后,二百九十二名日本兵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騰沖城。
第一次遠征失??!滇緬公路徹底中斷!滇西失守!騰沖失守!10萬遠征軍只有4萬人安全撤離,其余6萬人絕大多數都葬身于緬北、滇西的原始森林中,尸首已經不見蹤影。
日軍侵占我怒江以西3萬多平方公里國土,雙方沿250公里江岸對峙了兩年零八個月。在這兩年中,騰沖全境被日軍反復蹂躪。
《我的團長我的團》里的很多故事都來自于滇西、來自于怒江、來自于騰沖。站在這方土地上,你似乎能聽見龍文章站在河灘上痛心疾首的嘶吼——
“怒江已成西南最后一道防線,再不筑防,日本人居高臨下這么一沖,弄不好沖到重慶啦,要成流亡政府啦!中國就要亡國啦!”
1944年,為了完成打通中緬公路的戰(zhàn)略計劃,策應密支那駐印軍的作戰(zhàn),中國遠征軍組織第二次遠征,圍繞騰沖的滇西戰(zhàn)場成為遠征首戰(zhàn)。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強渡怒江,反攻騰沖。歷經大小戰(zhàn)役80余次,中國遠征軍以陣亡9618人的代價在9月份收復騰沖。
國殤墓園就是為了當年犧牲的9000多名英魂而建立的,關于他們,關于他們的事跡一直都未遠去,就如同他們的墓碑一般挺立在這里。也許我們從未聽人提起,只是我們往往習慣忘記。
2
9618,如今看來只是冰冷的數字,在當年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每一個普通中國人都知道,當年的抗戰(zhàn)很艱難、很慘烈,也很殘酷。但是對于生命的逝去卻總覺得有點遙遠。比如,對于我們這些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來說,關于“犧牲9618名中國軍人”這句話,我們始終在心里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
但是直到我看到了這張圖,心里的震撼簡直無以言表。這是當年滇西抗戰(zhàn)中犧牲的軍人鋼盔墻——
這只是極少極少的一部分,僅僅有3000多頂。這里面有川軍、有滇軍、有中央軍、有桂軍,甚至還有印軍、英軍和美軍。站在這面墻下,我就能想象到當年這些鋼盔下的一張張笑臉,他們中也許有的還未成年,有的剛剛結婚,有的剛為人父母,有的家里還有耄耋老母……他們的孩子、父母、妻子、丈夫在等著他們回家,而他們只能永遠的留在滇西的原始森林中,奔流而過的怒江畔……
如果在這里我還能略微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當我真正進入墓園的時候,就完全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了——
烈士們埋葬在騰沖國殤墓園的小團坡上,坡頂是一座用騰沖特有的火山巖雕鑿的民族英雄紀念塔,塔身正書“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克復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基是蔣中正提,李根源書的“民族英雄”四個大字。
以紀念塔為中心,圍繞小團坡,以輻射狀把坡體分為六個等分,每個等分都代表一個師,仍按照戰(zhàn)斗序列整齊的排列在山坡上。墓碑上書陣亡將士的姓名和軍銜,整個烈士冢共立墓碑3346塊。
因為當年的戰(zhàn)斗異常慘烈,9000余名的烈士中,只找尋到3300余名烈士遺體,甚至還有絕大多數的烈士無法找到姓名、編號、軍銜、籍貫。當地人只好把當年已經找尋到的烈士遺體集中火化,以小骨灰罐分別裝骨,集體埋葬在小團坡上。
3300多座墓碑,以當年的軍人隊列整齊列隊,如同整裝待發(fā)的隊伍,時刻等待著軍令的召喚,時刻等待著國家的召喚,也時刻在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
多年游歷滇西,對滇西抗戰(zhàn)進行過深入調查,曾創(chuàng)作了《父親的戰(zhàn)場》的章東磐先生,關于收復騰沖戰(zhàn)役的慘烈有過這么一段描述——
“騰沖高黎貢山之戰(zhàn),打到幾位被嚴令不上火線的美國軍事顧問與中國兄弟一起沖鋒,一起陣亡;打到智勇雙全的抗日名將葉佩高師長幾次因為久攻不下竟要吞槍自盡,打到日本人靠吃同伴的尸體茍活與頑抗,打到尸身上的蛆蟲排成白色的河流與人爭道,打到山上血色的溪流竟然染紅了幾十公里外的本應碧綠清冽的洶涌怒江,但是,我們勝利了?!?/span>
我們勝利了!這五個字就如同3000多座無言的墓碑一樣,壓得我喘不過來氣。
3
我們還應該記住另外一部分人!
滇緬公路不是用瀝青石頭鋪設的,而是由十多萬條生命鋪起來的!
上文我們談及滇西抗戰(zhàn)初期,主要圍繞滇緬公路而爭搶廝殺。而滇緬公路的修建就是靠下面這個東西一點點鋪設而成的——
1937年底 ,滇緬公路沿線近30個縣的勞工約20萬人被征集來到公路上。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因青壯年大部分都應征入伍了。修路的壓路機就是這種大石碾子。石碾子大約有1.8米高,重量各地不等,一般都在3-5噸之間。這種石碾,上坡時比較容易掌握,但是下坡時由于石碾子所產生的巨大慣性,許多恐怖的事故就發(fā)生了,那些來不及躲避的勞工們常常被失去控制的石碾子壓死。
1938年,尚不足1年時間,純依靠人力修建的滇緬公路通車。剛通車,便迎來了日軍的空襲轟炸,于是在長達4年的時間里,滇緬公路就在轟炸-搶修,搶修-轟炸中始終保持暢通。
因為滇緬公路的暢通,滇西人民犧牲10余萬人,其中有近4000名華僑放棄國外的優(yōu)渥生活,回國支援,近半數人或犧牲或失蹤,將熱血灑在滇西的大山大川中。
盟軍將3000多名最優(yōu)秀的飛行員埋葬在駝峰航線上!
滇緬公路被徹底打斷后,中國唯一的運輸通道徹底喪失,為了保證中國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物資正常運輸,中國和盟軍開辟了一條新的空中運輸通道——駝峰航線。
“駝峰航線”西起印度,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麗江白沙機場,進入中國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
“駝峰航線”途徑高山雪峰、峽谷冰川和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占領區(qū);加之這一地區(qū)氣候十分惡劣,強氣流、低氣壓和冰雹、霜凍,使飛機在飛行中隨時面臨墜毀和撞山的危險,在長達3年的艱苦飛行中,中國航空公司共飛行了8萬架次,美軍先后投入飛機2100架,雙方總共參加人數有84000多人,共運送了85萬噸的戰(zhàn)略物資、戰(zhàn)斗人員33477人。
在駝峰航線上,美軍共損失飛機1500架以上,犧牲最優(yōu)秀的飛行員3000余人,其中多數人無法找尋到尸體。在云南800公里的深山峽谷、雪峰冰川之間,一路上都散落著這些飛機碎片,天氣晴好的日子里,飛機的鋁片會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這就是“鋁谷”!
13歲的兒童經過簡單訓練,弱冠之年就被投入戰(zhàn)場!
在抗戰(zhàn)期間,整個滇西、川南幾乎所有的青壯年都投身戰(zhàn)場。在抗戰(zhàn)后期,幾乎無兵可用,青年團,甚至是娃娃兵也被拉上戰(zhàn)場。而上圖,這就是一個中國遠征軍中極多娃娃兵中的一員。
國殤墓園的來歷也是從這些娃娃兵們而起。所謂殤,來自于楚辭,指的是幼年夭折或為國戰(zhàn)死者。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殤”之篇名,題為“國殤墓園”。
很遺憾的是,在文革期間,在那段黑暗無光的日子里,因為黨派的原因,國殤墓園慘遭紅小將的戕害,所有的烈士墓碑都被推倒,所有的墓穴都被扒開,所有的烈士骨灰盒都被打碎。
這是國家之痛,更是民族之痛,讓我們銘記那一段不堪回首的茫茫黑夜。
結:
我在祭拜過程中,在國殤墓園門口,聽到一個孩子在沖著媽媽說,“媽媽,我害怕,咱們不進去吧”。
我很想過去,告訴那個小孩子,“不要怕,他們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英雄,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能站在現在的陽光下,再也不會害怕”
最后,我想用于右任先生的一句詩作為結尾——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完)
責任編輯:郜繼楠

研究全國城市房價、宏觀趨勢、回報率、產品設計、運營管理,倡導實地走訪和一線調研,
更多精彩內容請識別左側二維碼。
專注全球視野、財經視角下的不動產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