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話不多說,先回顧下數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1月31日,我國外匯儲備規(guī)模為29982.04億美元,較2016年12月底下降了123.13億美元?!巴鈨θf億”的關口總算在吃瓜群眾的期待中跌破了。
很多人覺得與頭幾個月外匯儲備動輒三五百億的流失相比,這一百多億的降幅好像止跌企穩(wěn)了。
但是!這背后的大環(huán)境是:1月份123.13億的外儲流失是在央行元旦前頒布了更嚴格的外匯管制下流失掉的!是中國1月份依舊有513.47億貿易順差并創(chuàng)近期新高的情況下流失掉的!是眾多國央企被“警告”不準肆意去收購海外資產的情況下流失掉的!
如此嚴控,外匯儲備依然流失!
而從外匯儲備的歷史峰值,也就是2014年6月末的39932.13萬億美元到現在,一年半的時間,外匯儲備消耗近1萬億美元(準確數字為9950億美元)。
而有關外管局有關負責人對此的諸多解釋卻不能令人信服,我們要知道真相!誰動了這一萬億美元?!
你所不了解的國際儲備資產
這一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到底去哪兒了?可能很多被新聞媒體洗過腦的人會說,被那些賺了中國人錢的外國人又卷走了唄。
那筆者再追問一下,即便是這樣,那卷到哪兒了呢?是美國?英國?日本?還是歐洲列國?況且,這種沒有數據證實的說法簡直無稽之談。
要解答這個問題,深入了解外匯儲備,我們要先了解國際儲備資產。
國際儲備資產作為一個國家官方持有,是用于國際支付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流動性資產,儲備資產數量的多少直接體現了該國國際清償能力的強弱。這不僅包含外匯儲備,還有黃金儲備、SDR特別提款權、IMF頭寸等。其中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資產中體量最大,并且最為重要的一項。
而外匯儲備(亦稱外匯存底)是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由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
外匯儲備的來源基本由兩部分構成:
第一,靠出口貿易獲取。中國企業(yè)對外出口商品,賺回來美元。但是美元在國內無法流通,企業(yè)需要去人民銀行把賺來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央行發(fā)出人民幣收回美元,這些美元就成為了央行的外匯儲備。
第二,外商投資獲得。外商想要來中國投資,資金入境后要把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才能在中國境內流通,央行發(fā)出人民幣收回了美元,一樣形成了外匯儲備。
如下圖,更能清晰表示其中關系:

外匯管理局的解釋,你信不信?
最近一年半的時間,中國的外匯儲備減少了近一萬億美元,如下圖:

而按照外管局有關負責人的說法,外匯儲備規(guī)模變動的因素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
第二,外匯儲備投資資產的價格波動;
第三,由于美元作為外匯儲備的計量貨幣,其它各種貨幣相對美元的匯率變動可能導致外匯儲備規(guī)模的變化;
第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外匯儲備的定義,外匯儲備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資金運用記賬時會從外匯儲備規(guī)模內調整至規(guī)模外,反之亦然;
第五,中國春節(jié)期間,季節(jié)性購匯需求增強。
但外匯管理局的解釋只是籠統(tǒng)的講了一下,并沒有真真正正給到我們想要的答案,也就是說減少的一萬億美元外儲到底什么人用了?用了多少?用到哪兒了?
五大神秘公司現身
要往下一步分析,先看一下誰在管理這些外匯儲備。
首先,央行在得到美元,形成外匯儲備后,肯定不是把資金就放在那兒不動。這些錢也要流動起來,進行投資。那這些外匯儲備是誰在打理進行投資呢?
理論上說,外匯儲備形成后,管理權應歸屬國務院。但國務院事務繁雜,便直接授權給中國人民銀行進行持有、管理和經營。而人民銀行便成立下屬機構-外匯管理局來專門管理運作國家外匯儲備。
于是,外匯管理局設立了四家國際性質的投資子公司,正是這四家神秘的公司,成為了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的操作投資機構。他們分別是華安、華歐、華美和華新。

華安公司是成立最早也是進行資產配置布局最早的公司,注冊地在香港。華安沒有固定投資區(qū)域,是外管局借道海外投資、收購的載體。目前,華安公司管理的資產逾5000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五!是中國最有錢的投資公司。
華新公司是中國外管局在新加坡設立的投資公司,專注新加坡投資。但在2009年于英國注冊成立子公司銀杏樹,由中國央行駐倫敦金融城代表處代為管理。
華美公司前身是外管局紐約辦公室,升級改造成投資公司,其前身是外管局于2013年5月在紐約第五大道設立新的辦事機構。專注于美洲的房地產、私募股權和其他另類資產的投資。
華歐公司專注于歐洲市場的基礎建設投資,2012年注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的曼陀羅,被國際上視為中國外管局旗下的新投資主體。
而除這四家外管局成立的投資公司之外,在2007年財政部成立了中投公司,并發(fā)行了1.55萬億國債募集資金,從外管局手中兌換2000億美元投資海外市場。
以上五家公司操作管理了中國大部分的外匯儲備資產。但問題在于,由于五家公司極為神秘,鮮在公共場合亮相,更從不公開公布投資具體情況,所以,如果這五家公司的投資出現失誤,外匯儲備必然蒙受損失,造成外匯儲備減少。
外儲流失之下,是國人的恐慌
下面,筆者帶大家具體分析一下到底是哪些主體在消耗外儲。
第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包括金融類和非金融類)累計存量資金約14000億美元,比2014年6月末7700億美元存量投資,增加大概6300億美元,對應消耗外儲6300億美元;
第二,居民和企業(yè)在境內銀行的外匯存款余額2017年1月為7264億美元,比2014年6月末5936億增加了1328億美元,也就是說,一些居民和企業(yè)為了規(guī)避人民幣匯率貶值的風險預期,去銀行進行了購匯,消耗掉了1328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第三,這幾年,在居民每人每年五萬額度的購匯同時,很多人換取了美元現鈔,在網上各種何如保存美元的教程下,很多居民把美元從銀行取出后,用塑料帶、干燥劑等隔潮工具保存了起來,這個數據沒辦法具體考證,只能初步猜算消耗外儲在100-200億美元之間;
第四,近兩年央行一直在進口黃金來增加央行黃金儲備,從2014年6月的3389萬盎司一直增持到5924萬盎司。而從國外進口黃金也需要消耗外儲。所消耗外儲資金為(5924-3389)萬盎司*1200美金/盎司,結果約為304億美元;
第五,央行未列入官方儲備的外幣資產(即委貸)增加大概500億美元,對應消耗外儲500億美元;
第六,境內金融機構自持外匯資金,新增約700億美元,對應消耗外儲700億美元。
以上六項合計約9332億美元,再加上由于美元是央行外匯儲備的計量貨幣,由于最近一年多美元指數的走強導致外儲資產中其他非美貨幣相對美元貶值而導致外匯儲備總規(guī)模變小。
綜合來看,基本能對應上中國近一年半減少的一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而從具體分析后,能夠看出,大部分的外匯儲備減少居然是我們自己造成的。由于市場、國人對國內經濟信心不足,擔心人民幣貶值而主動購匯、出境投資造成的。
也許大家看慣了外商撤離中國,帶走大量美元這些不靠譜的標題黨的泛濫觀點,認為外匯儲備減少,資金外逃都是外國人熱錢回流歐美、日本等國家造成的,其實并不準確。
從大量國際銀行研究數據來看,外國人熱錢流出中國的速度一直在減慢,而中國人自己去購匯和資金外流的速度卻越來越快。眼下,資金外逃的不是外國人熱錢,而主要是中國人自己的錢。
到底是誰動了中國這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相信你一定找到了答案。
(完)
責任編輯:姜兆洋
本文章原創(chuàng)自《米筐投資》
關于金融財經、宏觀政策、貨幣研究、產業(yè)結構等
更多精彩內容請識別左側二維碼。
專注全球視野、財經視角下的不動產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