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正文之前,需要對我國債務有個正確的了解。
新聞稱:至2016年6月底,我國總負債率——總債務占GDP的比率——已由2008年的155%上升到260%,總債務額從49萬億上升到182萬億。
從數字看,我國總債務規(guī)模確實壓力山大,但是你還需了解到,這里的總債務是指政府債務(具體為中央政府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企業(yè)債務和個人債務的總和。
其中負債率較低的是中央政府和個人,負債率極高的是企業(yè)和地方政府,而企業(yè)又集中在煤炭/鋼鐵/水泥等過剩產能行業(yè),地方政府則主要是三四五線的縣市——前幾年大搞新區(qū)/開發(fā)區(qū)建設,以城投公司的名義背負了大量債務,國家提出的去產能、去杠桿針對的就是它們。
而對中央政府和個人則是提倡加杠桿的,具體表現為加強財政政策,如鐵公基建設的高鐵八縱八橫規(guī)劃、建設海綿城市的財政撥款等;對個人來說就是降首付鼓勵買房的去庫存,及消費貸款等。這一減一加若運行得當,既保持了債務的動態(tài)平衡又促進了經濟的轉型發(fā)展。
可在我們的觀念里,一說到債務總是唯恐避之不及,它是負面的。今天,我們卻要反其道而行,說說債務在經濟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
GDP是指一定時期內(通常一年),一國/地區(qū)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
GDP基本可用一個公式表示:
GDP=r﹒f(x,y),其中r表示技術水平或生產效率;x表示資本投入;y表示勞動投入。即GDP是在一定的生產效率水平下,所有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產生的商品及服務總價值。
技術水平或生產效率即r,在短期內是固定不變的,可以理解為研發(fā)創(chuàng)新和技術革命是一個長期的緩慢過程,就像蒸汽機革命和電力革命絕非一蹴而就,所以在短期內,影響GDP大小的因素就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
而勞動投入又受資本投入的影響,畢竟勞動都是有償的,幾乎沒有免費的義工,現在已不可能像古代一樣以服徭役的名義強迫百姓修建萬里長城,所以資本投入至關重要。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們把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定位于出口、投資和消費,并形象的稱其為“三駕馬車”。1998年-2008年,出口的作用大一些;2008年-2015年,投資的作用大一些;2015年之后,又要轉型到讓消費起到更大作用。但不管怎么說,“三駕馬車”與上面的GDP等式之間并不矛盾。
由以上可知,在短經濟周期內——一般表現為5至8年,對經濟增長影響最大的是資本投入。于是,問題來了:投資的錢來自哪里?
米筐投資之前的文章多次說過,現在社會中的錢多是通過銀行系統(tǒng)的“貸款變存款、存款變貸款”信用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果非要分清楚的話就是:社會中的錢=貨幣+信用。貨幣是你通過出賣商品或服務獲取的真實的錢,而信用是你的銀行借貸。
你花100萬買套房子,若按20%的首付來說,20萬是你過往出賣商品或服務(即工作)積累的——即是貨幣,80萬則是你向銀行借貸的——也就是信用,而它就是你的債務。反正到開發(fā)商手里是100萬的現金收入,整個社會中憑空增加了80萬的錢。
社會中的三大經濟主體——政府、個人和企業(yè),嚴格的說只有企業(yè)是投資主體,它投資的錢來自于過往經營積累和銀行信貸。它通過向個人/政府出售商品或服務獲得了收入,形成了資金積累,而個人/政府的錢又很大部分來自于銀行借貸(個人表現為直接借貸,政府表現為發(fā)行債券),再加上企業(yè)投資來源于銀行的借貸部分,可以理解為投資的錢的很大部分來自于借貸,而借貸對個人和企業(yè)來說就是債務。
于是,債務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投資的錢大部分來自于借貸,也就是債務,是它在5-8年的短經濟周期內促進了GDP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
對整個經濟體來說,我們須明確: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如果某人通過信貸的方式擴大支出,也就增加了另一個人的收入,而這個人再通過信貸的方式增加支出,又會擴大其他人的收入。
如:A收入1萬,若按收入的10%增加借貸,可支出1.1萬;B此時則獲得了1.1萬的收入,同樣按收入的10%增加借貸,可支出1.21萬;C在獲得1.21萬的收入后,通過借貸又可支出1.331萬的支出……
以此類推,形成了“支出增加—收入增加—消費增加—生產增加—就業(yè)增加—工資增加—消費增加”的良性經濟循環(huán)。這其中增加的10%借貸全是債務。
對政府來說,同樣如此:通過發(fā)行國債籌集資金,在市場中購買服務/商品或進行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是短周期內促進GDP增長的重要方式。
對企業(yè)來說,通過借貸增加了投資,而對外投資就整個社會來說就是增加了需求,反過來又刺激了生產,進而帶動GDP的增長,同樣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綜上,增加債務是在經濟短周期內促進消費/擴大需求/增加生產/刺激經濟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信貸/負債在經濟中的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但信貸/負債絕非能無限擴大,它有一個度,一旦超過則遺患無窮。
短周期內,債務是促進GDP增長的最有效方式,但債務增長不可能永遠持續(xù)下去,它有一個臨界點,一旦超過,債務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將轉化成阻礙的絆腳石。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形象的例子是:一個餓漢面對十個饅頭,吃第一個饅頭最滿足、效用最大,第二個其次,吃到第三個或許已經飽了,再吃第四個/第五個/甚至第六個饅頭對餓漢來說則變成了一個負擔。
引申到投資中,同樣如此:隨著投資的增加(對應的就是債務增長),其收益在達到一個頂點后會拋物線式下滑,而拋物線的頂點即是臨界點。
所以,對企業(yè)來說債務的臨界點就是投資收益等于債務的費用,前者一旦小于后者,說明投資收益銳減,投資就不劃算,也就沒必要借貸去投資了;對個人來說,臨界點就是收入增長等于債務增長,當前者大于后者時,可以加杠桿擴大借貸,一旦跨越臨界點則說明收入的增加已覆蓋不了債務了。
不管企業(yè)、個人、還是政府,債務增長一旦跨越臨界點,必須去杠杠、降債務,否則就有破產清算的危險。我們知道,市場中流通的錢多是信用創(chuàng)造出來,一旦債務違約并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市場中的錢迅間灰飛煙滅,消失的無影無蹤,進而引發(fā)經濟危機和嚴重的通貨緊縮,對經濟造成巨大破壞。
我國目前總債務已占GDP的260%,總規(guī)模182萬億,不僅數量龐大,而且違約率在不斷提高,最新的數據是商業(yè)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為1.75%,余額為14373億元,創(chuàng)近7年新高。今年上半年債務違約金額達270億,超去年全年,其中不少是一向被被認為安全可靠的央企、國企,持續(xù)10年的剛性兌付“潛規(guī)則”被打破。
就像開頭所說,我們目前的債務主要集中在企業(yè),尤其是煤炭/鋼鐵/水泥等過剩產能行業(yè)及三四五線的地產商,另一個是地方政府債,而這些債務隨時都有爆雷的風險。也因此,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政府提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補”計劃。
我國目前的債務即已跨越臨界點,到了投資收益遠低于債務成本的狀態(tài),并且投資的邊際收益遞減在加大。
如圖所示,在2015年底時,銀行信貸(也就是投資)在上漲,而GDP增長卻有下行的趨勢,說明資金已推不動經濟增長了——投資的邊際收益在降低。此時,債務對GDP已不是積極促進了,反而在阻礙其增長,解決之道是要去杠桿、降債務。
結束:
債務在短經濟周期內對GDP增長的積極作用巨大,其本質是適度負債擴大需求,進而影響到生產供給推動GDP增長,但一定要適度,不能超越債務增長的臨界點。而長期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根本解決之道是,科學進步、技術革命、研發(fā)創(chuàng)新,并以此來提高生產效率。
(完)
責任編輯:米宅穎穎

關于金融財經、宏觀政策、貨幣研究、產業(yè)結構等
更多精彩內容請識別左側二維碼。
專注全球視野、財經視角下的不動產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