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常會頻繁提及“跨周期調節(jié)”。
比如9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要求做好跨周期調節(jié),穩(wěn)定合理預期,保持經濟平穩(wěn)運行;審議通過“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guī)劃,推動擴內需、促轉型、增后勁;
那么,國家為什么在這個時刻提出這樣的政策,跨周期調節(jié)的本質是什么?對于這個時代,我們將要面臨什么改變?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發(fā)達國家用時百年才普及的電燈、電話、電視、洗衣機、電冰箱、空調,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就進入了千家萬戶,房產的快速升值造就了一批新中產階級,
與此同時,中國的GDP體量越來越大,去年已經突破百萬億,人均收入直接從1990年的903元增長到去年的3.2萬元,但從12年后,中國的經濟增速越來越慢,直接從之前的雙位數增長回歸到現在的6%左右,
大象也不可能一直狂奔,高速增長從來就不是常態(tài)。像之前那樣的發(fā)展速度,在世界都是沒有先例的,
所以,現在我們提到的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也好,跨周期調節(jié)也罷,本質就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中低速增長的平庸時代,
我們現在之所以接受不了,是因為我們這代人從高速增長的時代走過來,現在經濟增長回歸常數,大家不適應而已,
不適應的主要原因就是對未來的預期變了,我們渴望保持前30年的發(fā)展速度與時代紅利,每個人的收入都能快速增長,我們認為這樣的高速增長是正常發(fā)展速度,但今天的一切告訴我們,時代變了,降低預期才是我們應該正對的現實。
國家為什么要提跨周期調節(jié)呢,因為之前我們對經濟增速下滑高度敏感,但凡經濟低迷,我們必然動用貨幣與財政政策進行逆周期調節(jié),但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經濟忽冷忽熱,
經濟低迷時貨幣寬松,財政刺激,導致后期的產能過剩,經濟過熱,又開始降杠桿,收貨幣,但企業(yè)又受不了,周而復始,好在之前的中國基礎薄,總體還是向上的,經濟低迷時靠擴大財政支出等措施事半功倍。
比如基建投資在中國基建薄弱時拉動經濟就很有效,但現在中國的規(guī)模大了,再搞大基建投入產出比越來越弱,中東部的基建已經成熟化,現在能做的只是補充,西部地廣人稀,搞基建多了只會是一種資源浪費,而且投入產出比太低,變成了事倍功半;
所以,現在國家提出了跨周期調節(jié),
本質就是提高中長期經濟增長的考量,著眼于長遠與未來,相應的,就會提高對經濟增速放慢的容忍度,只要經濟在合理軌道運行,不偏差太遠,政府就不會額外動用手段進行干涉,這才是后續(xù)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常態(tài)。
而且,說白了,中國經濟哪怕保持中低速增長,只要能保持平穩(wěn)發(fā)展,在2035年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2050年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綠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共同富裕,應該都不是問題,至于中間的過程,稍稍波動一些,也不影響大局,這就是跨周期調節(jié)的著眼點。
而且經濟增長的兩個重要來源,人口與人均產出方面,中國也進入了相對的瓶頸期。
人口方面,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紅利已經在前三十年用完,當然,這方面國家也在想辦法,現在放開三胎的措施就是從人口方面進行的考量。
人均產出方面,知道很多人看到我們現在在進行工業(yè)4.0轉型,寄望于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自動化能夠帶動人工效率的一次革命,
但現實點說,世界現在真正發(fā)生的改變是通信與信息服務領域,
我們近年的熱門公司,無論是早期的騰訊和阿里、百度,還是現在的今日頭條和抖音、美團、滴滴,本質改變的是人們的消費與生活方式,對于生產力的提高并無實質性改變,同理,在家辦公,遠程辦公也是一樣,只是辦公方式的改變,對于辦公效率的提高并無改變。
而我們現在熱衷提起的自動化、機器人等等,實際在百十年前的電力與工業(yè)革命時期已經大規(guī)模在西方興起,西方的制造工廠早就有了這些東西,機械臂、無人工廠本就是從西方傳輸到我國的,
現在,只是在這些東西的基礎上加了網絡互聯、數據控制而已,其實對單個個人生產效率的提高并無實質性改變;
其實質,是我們高估了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社會,對提高個人生產力的作用,最少在現階段是如此;
所以,在人口與人均產出方面,我們在短期真的無法做出革命性的提高,對應的結果就是,我們要接受中國經濟將要平庸增長的現實;
但增長的慢未必就是壞事,要知道發(fā)展經濟、提高增長率的根本是帶給中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只有這樣,增長才是有益和有效的,而不是舍本逐末,用降低生活質量的代價去追求增長率的提高。
我們現在提的跨周期調節(jié),本質也是如此,放棄短期的溝溝坎坎,著眼未來,放眼長遠,是為了長期的走穩(wěn)和走遠,本質是為了實現將來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共同富裕,只要完成了這個目標,短期的取舍就沒那么重要了。
而對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放棄賺快錢,賺熱錢的想法,老實提高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技能,厚積薄發(fā),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適應現在社會發(fā)展的新王道。








(完)
責任編輯:raojunling

研究金融政策、財經政策、貨幣政策、經濟政策,分析政策、研判趨勢。
更多精彩內容請識別左側二維碼。
專注全球視野、財經視角下的不動產資產配置!